微博:刘伟篮球队员 刘伟:乒乓界的传奇巨星

小编 46 0

刘伟:乒乓界的传奇巨星

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运动员闪耀舞台,但其中一个人的光芒格外夺目。她就是前女乒国手刘伟,这位拥有7次世界冠军头衔的传奇巨星。除了自己的辉煌成就外,刘伟还承担起指导年轻后辈刘诗雯的重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乒乓球界的巨星,探索她的辉煌与传奇!

微博:刘伟篮球队员 刘伟:乒乓界的传奇巨星

刘伟,这个名字在乒乓球领域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职业生涯始于1995年,从那时起,她就展现了她的天赋和才华。7次世界冠军的荣耀尽在她手中,她用无懈可击的球技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每一场比赛,她都将她的灵巧技巧与毅力融为一体,演绎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乒乓球盛宴。

微博:刘伟篮球队员 刘伟:乒乓界的传奇巨星

然而,刘伟不仅仅是一个锦标的收割机,她也是一位悉心教导后辈的导师。刘诗雯,这个名字或许对于乒乓球新手来说还有些陌生,但对于刘伟来说,她是一个宝贵的学生。刘伟亲自指导刘诗雯,将她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这位年轻的球员。这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连结,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交流,更是一种传承与发扬。

刘伟的技术训练并不止步于球台之上,她注重的还有心态的调整。她教导刘诗雯如何保持冷静、专注,并在关键时刻释放自己的能量。她告诉刘诗雯,只有当你内心平静,思绪清晰时,你才能充分发挥实力,战胜任何对手。这是一个关键的秘诀,也是她成为世界冠军的原因所在。

微博:刘伟篮球队员 刘伟:乒乓界的传奇巨星

除了对技术和心态的培养外,刘伟还鼓励刘诗雯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她告诉她,“失败只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迈向胜利。”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刘诗雯,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努力和付出的结果。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仅影响了刘诗雯,也激励着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

刘伟不仅仅是一位乒乓球运动员,更是一位偶像和榜样。她的成功故事向世人证明了奋斗和毅力的力量。她的教诲和指导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希望和梦想的可能性。她的存在成为了全世界乒乓球迷的骄傲,也将永远在乒乓球史册上闪耀。

刘伟,一个乒乓球界的传奇巨星。她的七次世界冠军头衔和对刘诗雯的悉心教导让她成为无人可比的存在。她的技术、智慧和坚持,都是我们学习和向往的目标。让我们向刘伟致敬,她用她的篮球之梦,点燃着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心中的火焰!

飞盘国家队队长刘伟,从赛场“透明人”到赛事MVP

2019年亚锦赛中国队比赛集锦,当时刘伟是国家飞盘混合队的队长。 视频/受访者供

从2006年到现在,刘伟的盘龄已有16年。

她是国家飞盘队混合队队长,获得过多项国内飞盘赛事冠军。

因为飞盘,她曾选择去上海工作。

因为飞盘,她放弃稳定工作创业做飞盘培训。

创业失败后,她当过健身教练,但最终发现,没有比飞盘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微博:刘伟篮球队员 刘伟:乒乓界的传奇巨星

刘伟盘龄16年,曾两任国家飞盘混合队队长。 受访者供图

“有个师兄玩飞盘时特别帅”

“有时候我宁愿自己没有接触过飞盘,也许会有另外一种人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刘伟说这是自己对飞盘的真实感受。当然,她并没有后悔选择飞盘,只是现在看来,这个经历真的非常不容易。

2006年,刘伟考入天津体育学院,成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新生。那个时候,她第一次接触飞盘。当时选择飞盘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以前没见过飞盘,觉得挺有意思;二是体育教育专业需要有项目技能,相比篮球、足球需要身体、技术的项目,飞盘社团比较开放的氛围更吸引人。

为什么会喜欢上飞盘?刘伟的解释是,“飞盘是一项男女同场竞技的运动,当时觉得一位师兄玩飞盘的时候特别帅,很想跟他一起玩。”玩飞盘容易晒黑、也非常累、对找工作帮助不大,父母并不支持她走这条路,但刘伟还是坚持选择了飞盘。

2010年8月,大学毕业,同学、朋友纷纷进入教育系统,刘伟没有回家当老师,而是去上海一家俱乐部做活动策划工作。“当时上海有一家飞盘俱乐部是国内最强的,所以我选择去上海工作。工作之余加入这家俱乐部,继续玩飞盘。”刘伟说。在上海工作期间,刘伟与国内顶尖的飞盘队、选手一起参加了多项赛事,获得了2013年、2014年、2015年上海极限飞盘公开赛的冠军,以及2010年、2014年、2015年全国极限飞盘锦标赛冠军。

2015年,刘伟辞掉上海的工作回到老家湖北枣阳做了一名体育老师。然而,没过多久,她又于当年11月加入中国香港女子飞盘队,参加了亚锦赛。很显然,她还是舍弃不了飞盘,决定趁着年轻再冲一次。加上大学师兄力邀,刘伟于2016年到常州,与另外4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飞盘公司。

创业初期,他们通过网购买来飞盘,在学校里开展培训,与他人合作办赛。那个时候,每月工资不到2000元,公司经营也越来越困难。两年后,创业失败,刘伟转行做了健身教练,但她始终没有放弃飞盘,依然会参加各种比赛。直到2021年8月,刘伟辞去健身教练工作,到杭州飞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做培训工作。如今,飞盘越来越火,刘伟的培训工作也忙碌起来了。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采访中,刘伟说她现在对这句话非常有感触,“从我最开始在上海做第一份工作,到创业做飞盘、转行做健身教练,每一步都是为了在飞盘上的发展铺路。”只不过,每个时期积累的经验不同而已——在上海时,她学会了如何运营、组织比赛;当健身教练后,她懂得了如何在激烈的飞盘比赛中避免受伤。

“透明人”逆袭成为MVP

在圈内,很多玩家称刘伟为“飞盘一姐”。对于这个称呼,刘伟的解释是,可能是因为自己玩得比较早,而且也坚持下来了。

刘伟说,在大学刚接触飞盘时,很多运动训练专业的同学因为身体素质好、跑位意识强,刘伟盯防不住,没少被师兄骂。每次训练完,她就把教练和师兄的电话号码删了,然后告诉自己再也不去了。但到下次训练时,刘伟还是会第一个出现在场上,“每次训练后都特别想放弃,但每次训练前又特别想参与,当时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虽然飞盘是一项男女同场竞技的运动,但早些年,女生的参与度很低,在场上的主要角色是防守。刘伟说,很多时候即使跑出空位,队友也不会把盘传给你。她打趣道,自己曾经是场上的“透明人”。有一个惨痛经历让刘伟记忆深刻,2007年在香港参加的一个两天6场的比赛中,她没有碰过一次飞盘,只是在场上来来回回陪跑。虽然队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刘伟看来,这个比赛结果跟她没有多大关系。

尽管在训练中经常被骂,在赛场上被当作“透明人”,但刘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飞盘。她能做的就是坚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训练,让自己变得更好。刘伟回忆说,上大学时,她所在的飞盘队有20多人,每年中国公开赛前,所有人每天下午5点都会到操场上训练两个小时,之后顾不上吃饭就去上课,下课后还找空地继续练习。2007年,刘伟随队获得B组8支队伍中的第七名,2008年进入A组获得第二名,2009年她自己组队参赛获得第4名,2010年拿到中国公开赛冠军,刘伟的能力逐渐显现。

2011年4月,刘伟跟随Huwa队参加了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亚洲级别的飞盘比赛。在那支队伍中,刘伟是唯一的中国面孔。比赛中,凭借出色的跑动和得分,刘伟第一次被评为MVP。“之前我从来没有得到过MVP,这也是队友对我的肯定,也让我更加自信了。”刘伟说,当时心情特别激动。

那次比赛的经历,刘伟一直记着。本来她是不准备报名的,因为当时工资很低,往返机票、报名费和住宿餐饮等她负担不起。另外,也不能请太长时间的假。最后,队伍负责人之一也是公司老板为她请了假,队友赞助了她差旅费用,才有了后来的MVP。

微博:刘伟篮球队员 刘伟:乒乓界的传奇巨星

2019年上海亚锦赛赛前,中国飞盘队围圈打气。 受访者供图

遗憾没能站上领奖台

刘伟曾两次担任过中国飞盘混合队队长。

之前,出战洲际赛的多是国内水平较高但以外国人为主的队伍。2017年亚洲大洋洲飞盘俱乐部锦标赛(菲律宾)开始前,刘伟开始着手组建纯粹的国人队伍。当年2月,她与后来的飞盘国家队主教练梁壮联手组建了女子队和混合队,刘伟担任混合队队长。除了紧张,刘伟对第一次国家队参赛经历并没有太多的印象。相比成绩,她认为这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飞盘队能参加国际赛事就很有意义。

WFDF2019年亚洲大洋洲飞盘锦标赛是中国举办的世界飞盘联合会旗下级别最高的赛事。经过7个月选拔、集训、测试赛,中国飞盘队首次亮相亚锦赛。

让刘伟印象最深刻的比赛是与印度队进行的三四名争夺战。“当时两支队伍打得非常激烈,因为出现失误,中国队输掉了,最终获得第四名。”赛后,目送对手站上领奖台时,刘伟和队友觉得非常遗憾。她说,如果当时能再努力一点拿下比赛的话,就可以站上领奖台了。

微博:刘伟篮球队员 刘伟:乒乓界的传奇巨星

2019年亚锦赛与日本队的比赛中,刘伟飞身接盘。 受访者供图

在女子比赛中找到存在感

“2015年11月的中国香港赛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女子比赛,体验过女子比赛后,我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以后只参加女子组比赛。它能带给我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因为比赛真的只是依靠女生之间的配合、沟通、努力来得分。女子比赛让我找到了存在感,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比赛。”这是刘伟2016年3月8日在微信公号上写下的一段话。

当时参加女子比赛时,刘伟跟一个女生讲过,回去后一定要办个女子赛事。

很快,她就做成了。2016年8月,刘伟在上海办了第一个女子公开赛,邀请了来自香港、台北、深圳、大连等地的9支队伍参赛。那次比赛,女子飞盘比赛的魅力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国内女子飞盘队伍也开始多起来了。上海女子飞盘队伍已经从1支扩充到现在的6支。

刘伟计划今年准备组建一支女子社群队伍,只要是喜欢飞盘,即使只玩过两三次都可以加入。她说,她愿意陪着每位新玩家一起慢慢成长。说到未来的目标,刘伟希望做一个女子飞盘社群比赛,让所有女生都可以去体验飞盘的快乐,可能比赛的水平不会很高,但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比赛的主导者。

新京报记者 王继松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