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脱欧:无理之战》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英国脱欧公投前不到一年内发生的故事,可以说是跌昂起伏,本尼和剧中其他演员的演技是无可挑剔的,而且选角方面一点毛病没有,尤其是伦敦市市长,差点以为是本人了,可见剧组的用心。
下面我来说说这部剧处理方式的精妙之处:
第一脱欧派和留欧派的两大阵营的基地隔河相对,从开始老多向窗外河对面看的那一眼开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已经开始,双方在第一次公投之前甚至没有见过面,仅仅有一次,那也只是老多和他在酒吧喝着酒平静地说着话。所以双方的紧张感怎么体现出来?从每个人的神情,每个人说的话,每个人的身份,以及每一次的派内争吵可以看出。
第二,可能刚开始没有感觉到双方对于主题颜色选择的深意,直到最后一刻公投结果出炉,我才真正感受到这部剧的用心,脱欧派热烈的红色与留欧派深沉的蓝色对比,其中的一些深意,矛盾不言而喻,可能现在大家看到我的这些话并不是很懂,但是你们认真的把剧看完,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总的来说,虽然没有双方面对面的争吵辩论,但是矛盾斗争和强烈的对比无处不在,我想这就是美剧英剧与国产电视剧的鲜明对比。
《脱欧:无理之战》围绕着多米尼克·卡明斯这一关键人物展开故事,从各色“脱欧派”如何组织人马到他所领导的“投票离开”正式成为“脱欧”方最终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用影像的方式直观展现了卡明斯是如何依靠一家名叫“聚合智囊”的数据公司,利用所谓的数据与算法调动了那些不被政府所了解的投票者,并最终打了以政府主导的“留欧派”一个措手不及。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脱欧》这部电影的视听水准、剧作水准都比较一般,但不妨碍从内容上的意义,具有时效性的思考价值,并且很有可能在许多年后依旧值得一看。
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脱欧成功背后的秘闻,某位智商卓越的领袖借助数据打赢了这场仗,但新的秩序并未建立。和另一部英国探讨政治的电影《斯大林之死》一样,《脱欧》对政治人物的塑造同样是滑稽、愚蠢的,西装革履、一本正经却从很多细节上透露出市井小民的特征,配合上庄重恢弘的音乐,与模仿《纸牌屋》的一些场面,着实讽刺。
电影之所以表现一般,是由于信息给的太直接,所谓的冲突接连不断,而忽略了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画。尤其是主人公,作为曾多次被政治利用抛弃的人,对他过去背景的塑造是完全符合电影的表达的。而现在所呈现出的效果,电影结尾对政客换汤不换药的声讨显得很突兀,因为之前的塑造更像是给出一个疯狂的人挑战政府而已,并未细致的铺垫出这一层关系。
电影所呈现的英国脱欧公投,在观看过程中就难免让人想到美国大选。其共同点都是令人意外的一方赢得胜利,而那些胜利背后的选民也都是生活不如意的底层人民,并且这场胜利背后都存在认为操纵选票的质疑。影片的最后也给出一些信息,有可能参与到英国脱欧公投的两家数据分析公司,其背后的股东是特朗普竞选的主要赞助者,实在巧合。无论是西方语境的所谓民主,还是科技不可避免地控制人类的生活,都令人深思。
就在今年5月24日,被认为是英国脱欧核心人士的特雷莎·梅辞去了首相职务,数次被英国议会否决“脱欧”协议的她,在6月7日辞去了保守党主席一职。随着欧洲理事会同意进一步延长英国脱欧的日期,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脱欧迷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今天本不想谈国际关系,不过一部特别应景的电影正适合在这个处于“胶着状态”的档口看:《脱欧:无理之战》。这部影片的看点在于,以非传统政治片的角度解释英国脱欧的根源——民心。卷福变秃福的自毁形象式突破,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这是一部典型的英国电影。全片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紧张明快的节奏,真实中透着荒诞的剧情,惊人的语速和绅士的派头。习惯了现代英剧独特味道的观众,应该会喜欢上这部《脱欧:无理之战》。
英国执意脱欧这个话题,三天三夜也讲不清。就像片头的只言片语中,各色英国政治人物,给出一系列自相矛盾的说辞。内容并不重要,态度是明确的:我们想分这块经济大蛋糕,但事情要我们说了算。占尽所有的便宜,世上哪有这等好事。
这就是为何无论脱欧还是留欧,在英国国内都存在巨大争议的根本原因。
作为全球公认的“搅屎棍”,英国的脱欧公投,也碰上了一个堪称搅屎棍式的神角色——“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本片男主角多米尼克·卡明斯。奇怪的是,这个绝顶聪明的男人,在引领一场轰动全球的运动后,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男主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他每日所思所想的是“改变”——让死气沉沉的英国政坛焕然一新,当年的全民公投给了他一个施展政治理想的舞台。公投的结果如何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只要能带来所谓的“变革”,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片中,男主选择了避其锋芒、另开战场的策略,通过技术手段和舆论控制,将民众的失望悲观情绪都引向欧盟,从而成功的争取到300多万张脱欧选票。
科幻片中常见的AI与人类之争看起来言过其实、危言耸听,但在《脱欧:无理之战》中,大数据、智能化的实际应用,以更加真实,更触目惊心的方式改变了历史。
本片给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一个网站广告就可能会左右一次全民公投?一人一票的所谓自由公投是否真的足以代表民意?更可怕的是,已经离不开电子设备的现代人,究竟还剩下多少自由意志?
片尾,面对着胜利的结果,男主面色凝重,毫无成功者的喜悦。表面上,脱欧对英国的利弊至今众说纷纭,实际上,英国各阶级的决裂,被一场公投公开化了。
本片最后一个镜头,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接受完采访后,无意中哼着小曲,说了句“right”之后,如释重负的走入唐宁街十号。面对近在眼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没人能全身而退,包括赌上政治命运的老派政客们,包括对未来浑然不知的英国民众,也包括像男主这样纯粹“为了变革而变革”的理想主义者。
片中,卷福变秃福的形象突破,并不能掩盖本尼迪克特毫无颠覆性的演技。本来,复杂又单纯的男主很适合本尼发挥,但是看惯了卷福的观众眼里,他演什么都是卷福,这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