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AR,它到底是自动步枪还是轻机枪的争议问题
话说最近再和一些小伙伴玩《人间地狱》的时候,当时有两人为了一个问题开始撕逼,一个说BAR是自动步枪,一个说是轻机枪。讨论一度陷入僵局,随着撕逼人群的增多,天秤慢慢倒向了自动步枪那一派,毕竟BAR本身就是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简称嘛(Browning Automatic Rifle)。但在狗子我看来,其实这不重要,就像是霰弹枪和散弹枪一样,所以这篇和大家捋捋BAR到底算啥。
首先咱们先弄明白轻机枪和自动步枪的定义。
轻机枪尽管轻,但从名称上看得出来它还是个机枪。而机枪的主要目的是啥?以自动火力实现面覆盖,好比说步枪在判定有效射程的时候主要按照单发上靶率,而机枪则是点射上靶率。而且在BAR出生那个年代,机枪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用超越射击火力覆盖某个区域。
所以说,轻机枪就当时而言,火力持续性是首要参数。而想要获得优秀的火力持续性,弹容量就得除了大,还得方便副手换弹,枪管散热必须好,开膛待击,最好还得能快速更换,两脚架是必须的。
而反观BAR有没有这些特征呢?没有,枪管壁薄,容易过热,无法更换,20发弹容太小,下置弹匣也不方便副手换弹,甚至早期那批连两脚架都没有。它出生的目的就是方便在行进的同时用自动火力压制敌军,给己方拉栓步兵创造机会。从这点来看,BAR就是个自动步枪,和轻机枪没一毛钱关系。
再看轻机枪呢?一战时期的轻机枪代表是刘易斯,它具有47发的弹盘,有巨大的风冷套筒,往往还是架在飞机上使用的。按我们的视角来看,已经妥妥的是轻机枪了吧?
但美国人就不,他们把刘易斯称之为Automatic light magazine gun,直接翻译的话就是自动轻型弹匣/盘枪,就是不给他冠以机枪的名字。为啥呢?因为美国人觉得机枪就得是三脚架+弹链供弹+强调火力压制。但凡是单个步兵可以拿着跑的,一律不准叫机枪。这种观念直到在二战被德国人的通用机枪教做人之后才慢慢改变,所以后来他们的M60、M240也叫机枪了。但这前提是它得有三脚架形态,而且这两也都是弹链供弹。
再回到二战,当时美军的步兵班是没机枪的,得到连下属的武器排才会有M1917/M1919机枪,但这玩意是真·机枪,没法抱着跑那种。
我的意思是,美军就没准备传统意义上的轻机枪,而他们也没有轻机枪这个概念。所以说他们给BAR装上两脚架丢到步兵班里头也就是起到一定火力支援的作用,用途上类似别人家的轻机枪,但自身的限制又让他干机枪的活不大合适,然而也没有其他的替代手段。所以,从二战来说,BAR的地位等同于轻机枪,你叫他轻机枪没错。
话再说回来,不但是当年没有,现在美军也没轻机枪这个概念。他们现在装备的M249被称作SAW(Squad Automatic Weapon班组自动武器)。可能有些人会来怼了,美军不是也有把M249称为机枪的么?没错,确实有M249 machine gun这个叫法,但如果是官方称谓的话,M249只有在载具上才能称之为Machine Gun。
注意这个战地手册的抬头,Crew-served,代表的是载具乘员的武器。而蓝框那段话的意思是M249自动步枪是发配给步兵班的,操作人员被称之为自动步枪手,而M249机枪则是发给载具乘员的武器。由此可以看出美军对机枪和自动步枪的定义很明确——步兵班用的只能叫做自动步枪,它不像车载或者三脚架机枪用以提供长时间的火力压制,只是步兵班的支援武器。
所以说,答案很明确了。BAR他在美军的定义是自动步枪,二战也是自动步枪。但这是因为不同军队对机枪的理解不同,美军他们从头到尾就没班用轻机枪这个概念,所以从他们的角度考虑,BAR肯定是自动步枪。
但BAR在一二战的用法又和轻机枪一样,而且也有两脚架的版本,也是为班组提供自动火力。所以从我们的视角去看,把他理解为轻机枪也没问题。
BAR自动步枪:服役两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军工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BAR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文:桌面战争兵棋 | GEN
1917年,美国对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然而登陆欧洲战场的美军这才发现他们携带的机枪火力并不足以打赢当时的堑壕战,必须仰赖同盟法军、英军供给武器装备,于是美军决定大规模订购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简称BAR。
发展历史
在美军登陆欧洲之前,著名武器设计师约翰·勃朗宁就在国会推销过这种枪,然而却因为缺乏堑壕战经验和官僚主义等原因致使这种武器迟迟无法得以生产装备,而此时法国十分“贴心”的兜售了一波他们的绍沙机枪,然而这种垃圾的机枪更加加重了前线士兵的不满。
著名武器设计师约翰·勃朗宁
到了1918年,BAR终于赶上一战的末尾,虽然名为自动步枪,然而它却是一种混合型武器,介于轻机枪和突击步枪之间,作为机枪来说,它的重量轻,便于携带,但持续射击能力较弱,作为突击步枪来说,它又太长太重了。
性能规格
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BAR),口径7.62毫米,重量7.26千克,枪长1194毫米,射速550发/子弹。
BAR在当时的机枪中的确是一个另类,在一战时,它甚至没有安装任何辅助支撑的,需要卧姿进行射击,但即便如此BAR优异的性能依然给美军士兵留下了深刻印象。BAR整体制作精良,在恶劣条件下也不易损坏,机械装置采用气动操作,需要维修时可以快速拆分成为70个零部件,组装也相对便利。
勃朗宁和他的作品BAR
然而这把枪的缺点也不少,首先是其过轻的重量,使得它在连续射击的时候难以控制,因此在美军的使用教程上着重指出BAR只能用于点射,并且每次点射不能超过5发,才能保证它的准确度。即使这样,20发的弹容量也只够射击4次,因此射手不得不默数剩余弹药数,以便及时更换弹匣。
超长的寿命
BAR在一战结束后得到了三次升级,到了1938年,战火密布的欧洲使得美国决定继续使用它。在太平洋战场上,BAR作为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班组机枪,沉重的打击了负隅顽抗的日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加脚架的BAR
二战结束之后,BAR作为国民卫队的武器使用到70年代才撤装,除此之外,它还通过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出口到许多国家的军队中,有的一直沿用到90年代。
BAR的寿命如此之长不仅仅与它的性能有关,更因为它是除了春田M1903步枪之外,最早“全美制造”的武器。它的出现向世人展示了美国轻武器的质量,可以说它是美国军工行业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仿制的FN BAR
结语
BAR在美国的轻武器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把武器不仅在一战中的欧洲战场上解了美军的燃眉之急,也同样在之后的战争中证明了它无可替代的价值。
我军也曾使用缴获的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