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瓷器怎么鉴定?
瓷器鉴定真知堂: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问题配图都不是哥窑,多是近年臆造品和仿品。
要鉴别哥窑,首先要普及哥窑知识。哥窑一直是学术界一个未解之谜。
说是宋瓷,宋代的文献没有记录。最早的哥窑出现在元代的文献中
元末孔齐《至正直记》记载“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稥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后世文献多从此演绎而成。从文献记载看,哥哥窑,又称哥哥洞窑,应该是元代还在继续烧制的瓷器窑口。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就搞不清楚了。
哥哥窑产地以杭州为最大可能性,但不排除其他地方产的可能。
还有一种传说,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到浙江龙泉琉田烧瓷。哥哥章生一烧的,浅白断纹。号称哥窑。弟弟章生二色如美玉,号称生二章,又称章龙泉。但这则文献时代远远晚于元代。所以,可信度不及元代文献。
所以学术界目前对哥窑到底产于杭州还是龙泉争议很大。
而且,现在还出现第三种哥窑,那就是故宫传世哥窑。这批哥窑有明显的裂纹,金丝铁线者多,只有铁线没有金丝的也有。和南宋官窑那种无色纹片明显不同,所以故宫一批最老的专家,在民国时期就定为哥窑。俗称传世哥窑。
这批传世哥窑才是目前公认的价值连城的哥窑瓷器。所以你必须搞清楚这一点,才能开始进入哥窑研究和收藏。
传世哥窑一般器型都比较小,很少20厘米以上的大器。一般釉色多为米黄到浅白,粉青的极少。一般开有大纹片黑色,小纹片红褐色或黄色。胎也有黑胎和米黄胎等不同。应该不是一批所制。
搞清楚这一点,才能知道怎么鉴定哥窑。
哥窑鉴定需要几万字论文,有兴趣的可以关注笔者头条,慢慢为你解说。
哥窑瓷器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釉面为“酥光”,即现在人们常说的“酥油光”。可是酥油光到底是个什么样,恐怕多数人没有见过酥油。即便见过的人,也因酥油品质不同,用途不同,也无法说出怎样的才算酥油光。这个问题在羊脂玉辨认中也同样存在。
上图是一个现代仿品,釉面反光并不“贼”,也没有经过化学处理。有人认为这就是酥油光,就像脸上微微出汗一样。实际上,我认为这就是“橘皮釉面”,不算“酥光”。
上图是另一件仿品,做的比较好了。釉面的反光是不是“酥光”呢?我认为这是奶酪光,还不是酥光。不过这种光还是很能忽悠人的。
上图这件仿品可能是清代仿品。釉面反光强于上面两种,但仍不能说是酥光,倒像是施水后的水光。
上图这种我以为就是酥光了。猛一看好像釉面“酥”了,其反光形成了散射。这是放大5倍左右的照片。可以看到釉面上有无数像小线虫大小的沟沟壑壑,但又不是酸碱腐蚀形成的斑坑的形态。正是这种极细小的线沟,把光线折射形成了“酥光”。
再看下图,还是这件器物,只是照片放大了10倍。在光亮处的周边应该可以看到细小线沟的形状。我有一把15倍放大镜,观察表面的线沟非常清晰,而其他仿品则不存在这样的线沟。
如果还有人认为这是腐蚀出来的,请看下图这件真正被腐蚀了釉表面的盖盒。这是一件现代仿品,釉表面被生石灰烧过了。虽然釉表面起了摺,从开片缝和凸筋釉薄处可以明显感觉到碱烧的破坏力。
如果不用生石灰做旧,仿哥窑器的釉面应该是下图这样的,很平整光洁。
如果本文的体会是正确的。我们只需准备一把15倍左右的放大镜就可以了。对地摊上的哥窑器,先检查釉表面有没有细小的线沟。如果没有,立马走人就是了。如果有,还要看看其他方面再做决定。因为只凭这一条还不能确定是真品。
内容来自东家匠人青瓷匠人王艺的分享。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现代仿制哥窑磁光从成本讲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宋代哥窑烧造技术没有留下详细的技术资料,现代仿家欲仿造只能研究实物,然后投入巨资反复试验盲造,待仿出形似官哥窑至少几百万投进去了,哪个仿家愿投入这么多钱?不划算的事他能干吗?所以民间市场上哪怕是地摊见有官哥窑磁基本是就是真货。
莆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包括硬木透雕漆金菓盒、铅绿釉陶谷仓、青釉连珠方格纹双系鸡首罐、南朝青釉四管插器、青釉博山炉、龙泉窑米字纹三兽足炉、龙泉窑双耳小罐以及明青花人物纹三足炉和元龙泉窑菊瓣纹盘等。这些珍宝各具特色,展现了莆田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卓越的工艺技艺。
青花瓷主要作品?
青花瓷代表作有
青花山石花卉纹盖罐
罐直口,圆肩,丰底,圈足。附直口、平顶、无纽圆盖。造型圆润秀美,胎体轻薄,釉色洁白,青花颜色淡雅匀净。外壁饰蓼花、蒲公英、野菊纹,上部点缀蝴蝶2只,下饰坡坨浅草,配以洞石蕉叶,呈现出“九秋花蝶”的美妙情趣,活泼自然。罐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此罐是成化青花器的代表作,胎轻釉润,光洁无瑕,如脂似玉。纹饰线条纤细柔和,飘逸潇洒,乃受当时宫廷审美趣味的影响。瓷画在空间处理上疏密得当,明快疏朗,富于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是存世不多的成化青花罐中之佼佼者。

青花梵文杯
杯浅式敞口,斜腹,内凹足。外口饰青花弦纹2道,腹部以青料书写梵文两周,足底双方栏内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梵文自明宣德时期开始出现于僧帽壶、高足碗等器物上,至成化时期更为流行,多见于碗、杯等器物上。此杯造型小巧,胎薄,釉润,青花呈色淡雅,是成化青花中的代表作品。

青花缠枝莲八宝纹三足炉
炉呈鼓式,直腹,下承三蹄形足。口及足边分别饰一周鼓钉纹,腹部为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炉底中央双圈内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三足炉式在宋代龙泉窑已有烧制,明初龙泉窑延续,景德镇窑亦有烧制。明成化时的三足炉与明初比较体积明显减小,莲花上八宝纹的双勾画法也带有成化时的特有风格。